又是一年一度的“国际不打小孩日”了。
当大人们在这一天宣扬各种不能打孩子的道理时,身为主角之一的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 视频 · 《脱口秀大会》片段
其实孩子们都很清醒,知道躲不过每一顿胖揍,但每每面对诱惑,还是忍不住“以身犯险”。
熟读各种育儿典籍,精通各门教育流派的家长们又何尝不是呢?
明明知道打小孩的各种身心后果,可依然要面对从小到大孩子的挑战:
婴儿期,死命啃一切能啃的东西,被夺走了再换个啃
大一点,把刚理好的玩具“天女散花”,或者藏到你万年找不到的地方
上了幼儿园,每天早上跟床大战300回合,才哭着上学
到了小学,做作业拖拉墨迹,各种花式找机会偷看电子产品
中学开始,青春期的叛逆又来得早了那么一点点
谁不向往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但面对“混世魔王”,再多的耐心都变成了对牛弹琴,自己又气得即将心肌梗塞,情绪一上来,忍住不出手实在是太难了。(不打孩子的爹妈,要么是个“狼人”,要么有个天使宝宝,或者内心足够辽阔)
爹妈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情绪,生活中也总有被孩子气到失去理智的时候,这得疏通,不然积在身体里会得病。
虽然不提倡打孩子,但父母的难处也应该被看到。所以为了家庭顶梁柱们的身心和家庭安宁,适度惩戒也是允许的。但是,以下原则请谨记!
01
凡事有个度,惩戒≠家庭暴力
当言语和耐心没有作用的时候,“打”就成了解气的方式。但是首先得明确:任何手段都是基于对他进行爱的管教。不要用莫名其妙的理由打小孩,也不能把自身就有的怒火迁怒于孩子,一并发泄了;把孩子打伤的行为更是绝对禁止的,打孩子不要带有暴力性和侮辱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任何人的出气筒。比如下面的这几种奇葩挨打理由,希望孩子们永远别遇上……
如何分辨是不是情绪作祟:下手的时候如果感觉自己是气血上涌,心跳加速,多半就是情绪因素占大头。
02
打人也得分,惩戒≠见孩子就打
根据科学研究,3岁以下和12岁以上的孩子就不要打了,前者打了记不住,后者进入青春期了自尊心很强也会反抗,打了孩子容易产生更多家庭矛盾(给自己带来更多头大)。
03
打前定规则,惩戒≠随便可以打
什么情况下可以惩戒?哪些情况用哪些惩戒方式?……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跟孩子先约法三章,如先讲道理,告诉他再犯就要挨打了;打之前再明确告知他挨打的原因等,让孩子能清晰了解自己被打的可能性和原因。如果真是再三劝说和讲道理也不听的话,惩戒能让孩子明白“自己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当然,当下的错误当下纠正,切记不要翻旧账。
04
拒绝朝令夕改,惩戒≠看心情处理
已经制定好的规则,对孩子有效,对父母也是。孩子犯了,该打就打,但是怎么惩戒,惩戒程度请按照规则来。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就不打了,明天心情不好就打得更重。
05
掌握正确打法,惩戒≠哪里都能打
建议下手的时候不要用任何“兵器”,直接上铁砂掌,既能解父母之气,也能在肉搏中保护双方不会被过度伤害。
击打部位除了头部要避开,后背和屁股也尽量别碰。经常打后背,可能会使孩子脊髓受到损伤,长大后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等症,或打坏脊梁造成偏瘫等;屁股处有尾椎骨,万一打伤了也会瘫痪,而且老打隐私部位,也容易伤了孩子的自尊。
06
打完记得安抚,惩戒≠割裂彼此亲情
打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打完孩子后,等双方都冷静下来。父母请记得抱抱孩子,让他知道你还是爱他的。再问问他知不知道哪儿错了,怎么改,让他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有时候,一下的惩戒也是让彼此冷静的冷却剂。
养育不易!
养大孩子的过程,就是给自己一个修炼人生、增长智慧的机会,也帮助自己及孩子成为“通情达理”的人的过程,能做到不打孩子更是父母们一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修行。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阳光、自信、独立,那么我们先要成为富有耐心和智慧的父母。打孩子是一种教育手段,但还是尽量少用,多多鼓励孩子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吧~
(偷偷传授引导秘方:用孩子感兴趣或者是近期小目标,作为诱饵,引导他们如果想实现那个目标,得先做眼前的这个事情……诱惑到位,成功率有80%以上)
说了这么多,明天就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为了响应下国际主题,小康劝父母们:万般再无奈,明个且收手。
本文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林光耀团队审核
封面图及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