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赌了……”结婚六年,小王再次痛哭流涕地发誓,他妻子的耳朵早已经听出了茧。信誓旦旦之后,小王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曾经的爱巢变卖了还赌债,两人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让人唏嘘不已。
中国有句诊语“久赌无赢家”,懂得这个道理并可以在赌桌上及时全身而退的却寥寥无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是火坑却难以自拔,在精神科医生的眼中,他们是患上了“赌博障碍”这种病,国际疾病分类已将赌博障碍纳人精神疾病中的行为成瘾之列。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患有“赌博障碍”呢?本期“康宁三剑客”,特意邀请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行为医学(成瘾)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潘建设,结合接诊病例为读者普及赌博障碍的相关知识。
“赌瘾”代价沉重
潘建设介绍,患有“赌博障碍”的人,生活完全受控于赌博行为,包括产生对下次赌博活动的期待和渴望以及对于无法弥补损失的绝望情绪等。“赌博障碍”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无法维系工作及家庭关系,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严重后果。司法实践中,许多法律问题及违法行为的高发生率也与“赌博障碍”有关。潘建设列举了几个接诊的案例。
案例一
王先生,是一位私企的高管,工商管理硕士毕业,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看上去作为人生赢家的他,却因赌而负债千万,亏空公款。家人为了帮其还债,四处借贷,变卖家产,回农村居住。尽管如此,王先生依然深陷赌局,让父母亲人感到极度失望,致使婚姻破裂,父母受刺激住院,在其母亲做手术的当晚,他还沉迷在赌桌上,一心想着把输掉的本钱赢回来。
案例二
张先生,出身于农村,是一名公务员平时做事谨慎、勤恳。只因偶然一次发现同事在游戏中下注赌钱,便也跟着尝试且有所收获。于是,他认为这是一个致富之道,并开始不断地下注。最初连着的几天都是赢钱的,之后开始持续输钱,而且越输越多。张先生输红了眼,不但没有及时止损,反而开始借高利贷继续赌,直至债台高筑、身败名裂。就在来医院就诊前,他还想着最后一次的赌局,并扬言若是输了便要报复社会。
案例三
彤女士,28岁,医学硕士在读,成绩优异、家境殷实。一直以来是他人眼中的白富美,家人眼中的乖孩子。半年前她开始接触某款赌博软件,本以为只是小赌小闹,无伤大体,但随着赌额越来越大,输得也越来越多,想翻本的心理一直蒙绕在她的心头。她也想过是否遭到了骗局,却仍不受控制的继续下注,不仅将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还向家里要钱,若是家人不肯便以各种理由威胁。最终父亲变卖了近千万元的家产为其还债,而她依然不愿悔改,深陷赌局而无法自拔。从以上的三个例子看,这些人原本都属于社会的优秀人才,却因患上了“赌博障碍”这种精神障碍,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赌瘾”需要治疗
潘建设表示,赌博障碍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进的、反复的、持续加重的过程,他们会表现出越赌越大,各种掩盖自己参赌及输钱的事实,为了堵窟窟会采取各种手段弄钱,如变卖家产、借高利贷、挪用公款、向所有认识的人借钱,直到最后走投无路。一般赌博与赌博障碍的区别在于后者对再次参与赌博活动的强烈渴求并因此而失控,明知造成严重后果而不能停止。
赌博障碍属于一种慢性脑病,治疗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个体的生物学渴求、求治动机、对赌博的认知、康复应对等,必须求助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制定系统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全程家属的支持不可或缺。
治疗之前对家属的宣教很重要,指责、说教已不能奏效,要让他们对赌博障碍有正确的认知,尽可能多地了解此问题的影响,鼓励患者求助,不要放弃表达关心、担心的机会,并且能够支持患者配合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等生物学的干预。其次,医生会应用认知行为技术调整患者肯定能翻本,输赢概率各占一半,总有一次会压中等歪曲的认知,并引导患者用健康的行为替代赌博。最后,再给予戒赌后的康复应指导.。
潘建设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行为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攻情绪与成瘾的关系,擅长各类物质瘾和行为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整合干预。
咨询电话:400-000-2120
普通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日全天
VIP门诊时间: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