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
健康不仅仅是“没生病”
而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我们生活在社会、自然交杂的系统之中
无论是家庭、学校、工作、社区等等
都与我们的精神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今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冯睿华作客温州广播电台FM94.9《健康科普》栏目,直播分享“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话题。
精神心理小贴士
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如遗传、病毒感染等;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
在医学上,“神经病”和“精神病”都是描述大脑的疾病状态,但却属于两种疾病。神经疾病是指神经系统的组织发生病变或机能发生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是指人的大脑功能素乱而突出表现为精神、行为失常的疾病。
举个例子:树上掉了个苹果,砸到了小张,小张感到一阵头晕,眼前模糊、重影,这可能是神经疾病。如果小张非说这个苹果成了精要害他,这可能是精神疾病。
如何自我评估心理健康水平?
(1)能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感知觉正常,记忆力正常,思维逻辑清晰;做事果断,具有较为准确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具备一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并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进行自我更新。
(2)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行动方向和行为目标符合年龄特点,不勉强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能够客观、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不抬高或贬低自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不攀比、不自卑,积极地接纳自我。
(3)保持愉快的心情。能够保持和谐的心境,情绪的主基调以平和、愉快为主;能够适度表达和释放不良情绪;积极培养兴趣爱好,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
(4)保持人际关系融洽。乐于与人交往,有固定的交往圈子,与家人关系融洽,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宽以待人,既愿意助人,也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
(5)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环境、角色等的变化,主动调适自己的身心状态;愿意并且能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尝试突破自我。
(6)拥有保持健全的人格。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正确评价自己及外部事物,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而非固执己见;能够调控自己的行为,做事不任性、不盲目;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应对,不怨天尤人;保持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兴趣、气质、性格的相对稳定及和谐统一。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END-